王敏:你眼中的风景 ——《可被观光的风景:旅游文艺作品中风景叙事的意义生产》讲座侧记
2019年4月13日,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敏教授受邀参加了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院)举办的“风景文学、植物美学与文化旅游跨学科论坛”,并举办了一场题为“可被观光的风景:旅游文艺作品中风景叙事的意义生产”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洪建主持,会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高波教授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细致的专业点评。
王敏教授讲座现场
王敏教授的讲座内容共分为五大部分。首先是对“旅游、旅游文艺、风景叙事”等核心概念的阐释。王敏教授先以“西王母”的故事形象为引,她指出天池很早便有着西王母的传说,以及与西王母的发簪相关的“灯杆山”的传说。这些都是将文学作品中的风景转化为可消费的风景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新疆还有许多文艺作品中的风景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提取和创意转化,从而形成“创意源-创意作品-创意产品-创意商品”的体系。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从相关文艺作品中提取出的文化符号还远远不够,并且依然还存在着新疆的文艺生产无法满足当前新疆的实际文化消费、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王敏教授说道,旅游作品中的风景叙事以风景作为一种资源和中心来描写,处于不同位置的读者或游客与作品中所描写的风景之间有着不同的构建联系,从而可以满足读者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和消费需求。
其次,王敏教授讲解了“异地—此处”的审美感受,从作为游客目的地标的风景描述、作为异地趣味旅游坐标的风景描述以及作为可被分享的“异地-此处”的审美体验三方面,分析了旅游文艺作品风景叙事中审美感受的异地性。这三种风景描述会使得游客找到出行的意义,体验“异地”的趣味并且随时分享“异地”,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实时感受“异地”。
此外,王敏教授在介绍“差异化的旅游认知”部分中归纳了三种不同的旅游动机:如不同年龄人群的旅行通常是其实现现实目的的手段(儿童旅游是吃喝玩乐、青年旅游是安身立命、中年旅游是敬老尊贤、老年旅游是超越生死);有的人的旅行则是由于战争破坏、城市灾难、环境恶劣、经济贫穷、疾病饥荒等所造成的人物的逃跑动机,有的人的旅行是出于阶层趣味展示的需要参与地方旅游的人群,其旅游目的在于实现“现代化”的流动并满足休闲旅游注视。
接着,王敏教授又讲到“所谓真实的风景叙事”,辨析了文艺作品中风景叙述的相对真实性。她提到,第一以历史名人、传说、风物作为怀旧的旅游遗址加以呈现,游客通过阅读文艺作品,产生了想要参与到比现在更有吸引力的过去时间中的兴趣;第二为被人文方式过度美化的乡村世界;第三是虚拟描述的想象世界的图景,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普通读者或游客、旅游管理者各自处理好风景叙事与自身的真实性关系。
最后,在讲到“可被编码的景观符号”这一部分时,王敏教授说道,被编码的风景是指通过将风景作为地方符号进行编码,塑造游客对地方的认同。作为召唤结构影响着地方旅游形象的文化塑造,一般具有普遍的特殊性、主题的类型性和体验的丰富性。
讲座接近尾声,王敏教授还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疆大学非遗刺绣项目”为例,分享了她和设计团队如何通过将西域十三美人的形象从诗词中提取出来,结合非遗刺绣,将文化元素创意性地加工在多种载体上,进而开发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与旅游商品的经验,并在全国各大博览会中获得一致好评。
发言结束,大家对王敏教授的精彩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王敏教授还将她指导疆绣小妞工作室开发的西域美人系列明信片赠与参加讲座的部分学生,讲座在高波教授的点评和杨洪建副院长的主持下顺利结束。
王敏教授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作家协会领导、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参会教师合影留念
会议结束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延成、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箭飞以及人文学院青年教师金蕊一行来到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华手工绣品展厅进行参观交流,在参观一件件精美刺绣作品的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将新疆文艺作品风景叙事中的“风景”进行创意加工,使之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相结合,进行创意开发等话题,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延成教授等人对王敏教授及其团队所做的工作均表示出极大肯定与鼓励。
王敏教授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延成教授、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人文学院金蕊老师座谈交流
注:版权归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