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关于我们  学术活动  培训动态  学术研究  学术日志  招生招聘 
当前位置: 首页>>培训动态>>参观交流>>正文
赏历史霓裳 览风物民情——新疆大学刺绣培训项目(2019年度第2期)学员参观自治区博物馆、国际大巴扎侧记
2019-12-21 16:50  

赏历史霓裳 览风物民情

——新疆大学刺绣培训项目(2019年度第2期)学员参观自治区博物馆、国际大巴扎侧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本,是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它是绵延的历史长河的见证者,也是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诉说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它们依旧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019年12月20日,新疆大学刺绣项目组组织传承人群参观自治区博物馆、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带领传承人群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时间维度出发,体验风物民情,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识。

图为传承人群于自治区博物馆合影

博物馆中含有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文化景观,是研究、展示、保护民俗资源及非遗的专业性场所。在自治区博物馆,通过志愿者的讲解、实物的展示以及文字说明,传承人群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历史长河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手工业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与审美需要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图为传承人群于博物馆内游览

学员努尔居里图孜·买买提汗来自克州,今年17岁,她细细观看了自治区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发出由衷的惊叹:“这些衣服已经保存了几百年了,上面编织和刺绣的花纹还是那么漂亮,有些花纹我们现在也还在用。这次能跟着老师一起来新疆大学进修实在是太好了,我学习刺绣的时间不长,以前只是把它当做兴趣,但亲眼看到从前的人留下的东西以后,我知道了,这小小的一针一线背后还有很多很多故事,我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些故事传下去。”

图为传承人群于国际大巴扎合影

维吾尔语中的“巴扎”即“集市”之意,巴扎的形成与一地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巴扎也产生了经济功能之外的文化功能,成为集中展示当地民俗风物的窗口。新疆国际大巴扎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巴扎,也是乌鲁木齐市的地标之一,有“新疆之窗”、“中亚之窗”的美誉。传承人群尽情徜徉其中,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在民俗一条街中欣赏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流连忘返。

图为传承人群于大巴扎内游览

来自莎车县的布拉比·图拉克一直喜欢刺绣,但从前因为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安下心来刺绣。她说:“学习了刺绣后,只要看到没见过的图案花纹,我都不忍不住想要拍下来仔细看看,大巴扎有这么多精美的服饰、富有新疆各民族特色的地毯、乐器、手工艺品……我都想记下来学会,回家以后自己做出来!”

图为传承人群欣赏旅游纪念品

图为传承人群于广场中舞蹈

通过一天的参观游览之旅,传承人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璀璨的丝路文明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她们亲身体会到了城市的现代生活,对时下的手工艺品市场与非遗衍生品开发现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项目组衷心希望传承人群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培养出关注现代生活新需求与新变化的敏锐眼光,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将所学付诸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刺绣作品。

同时,新疆大学刺绣项目组也要着眼于如何实现非遗保护实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间手工艺结合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起到通过培训提高传承人群生活水平、改善传承人群生活质量,实现文化帮扶、助力精准脱贫的目的。

注:由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研培项目组供稿,版权归中心项目组所有,禁止转载。

关闭窗口
学术活动  
培训动态 更多>>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项目... 05-21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项目... 05-12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项目... 05-14
· ​一“线”相通 全“新”全意:新疆... 09-05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成果... 09-04
· 云端赏绣·远去的牧歌 07-18

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666号新疆大学(校本部)科技楼
邮编: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