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关于我们  学术活动  培训动态  学术研究  学术日志  招生招聘 
当前位置: 首页>>培训动态>>传承人群回访>>正文
用奋斗支撑梦想 用手艺织就未来——2016年度至2017年度新疆大学非遗研培项目回访C组侧记·伽师站
2018-10-07 08:19  

用奋斗支撑梦想 用手艺织就未来——2016年度至2017年度新疆大学非遗研培项目回访C组侧记·伽师站                

2017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项目回访工作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2018年10月1日起,新疆大学非遗回访C组(吐鲁番—喀什段),开始踏上南疆地区的回访之旅。  

2018年10月6日,回访小组来到了伽师县。在江巴孜乡尤库日尕勒村21村,我们见到了往期学员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令人惊讶的是,这位36岁的学员不仅赡养着年迈的父母和一个孩子,还将一家裁缝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回访小组走近这位姑娘,走进她的故事,打开了一段人生。  

   

城里回来的巧裁缝  

2011年,妹妹考上了新疆教育学院,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跟随妹妹来到了乌鲁木齐。因为有一门会做衣服的手艺,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很快便在小西门衣服加工的流水线上找到了一份工作。为了能赚更多的钱,熟悉了流水线工作流程之后,她在小西门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成衣加工店,月收入曾高达到两万元。  

2016年4月,村政府找到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表示他们愿意为她提供场地和机器,帮助她在村里开一家缝纫合作社。虽然城里的收入更高,但一想到回乡可以带动更多的姐妹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村里。村里很快给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提供了一套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并给店里配置了10台缝纫机。于是,伽师县江巴孜乡阿依沙木古丽传统手工业农民合作社就这样成立了。  

在村政府的支持下,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的缝纫店共招募了9名员工。他们本都是村里的家庭妇女,整日在家种地、喂羊,照顾一家老小,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来到他们的家中,把乡政府的好政策和自己在乌鲁木齐开店的经历告诉他们,动员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我们来到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的裁缝店,除去门厅,裁缝店一共有三间大房。在裁缝店的东厅里整齐地摆放着村政府资助的10台缝纫机,墙边的架子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布料。令我们惊奇的是,有些布料并不是传统的维吾尔族风格,而是和我们在乌鲁木齐裁缝店里看到的一样,充满了都市风情。看到我们惊喜的表情,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解释道,虽然已经回到了家乡,但在购买布料和设计款式时,自己在乌鲁木齐做衣服的经历使她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选择一些时新的布料和新潮的款式。因此,村里的不少妇女都穿上了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亲自设计和制作的衣物。  

 

 

学员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正在工作  

 

刺绣打开新天地  

2017年11月,考虑到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开的裁缝店带动了村里的一些妇女走出家庭,接触新鲜事物,村委会推荐她参加了新疆大学的刺绣培训班。在为期30天的培训中,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得到了项目组成员的悉心照料,她不仅学会了配色,掌握了中华传统刺绣的基本针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国家通用语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先前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仅仅是在很小的时候看见过家里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进行刺绣的场景,而新疆大学的刺绣培训使她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拥有别具一格的刺绣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缝纫是她的一技之长,而刺绣才本该是沁入她骨髓的精神寄托。在得知培训是由一名汉族老师组织实施之后,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更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她由衷地佩服一名来自其他民族的学者拥有如此宽广的视野,愿意帮助维吾尔族做一件关乎传承的事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新疆大学学成归来,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组织姐妹们坐在一起交流心得,并鼓励他们如若再有刺绣培训的机会,大家一定都要去。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表示,对于刺绣零基础的她而言,上一次新疆大学的刺绣培训更像是一个入门指导。她希望能再次回到新疆大学的刺绣培训班,进一步跟随老师学习刺绣技艺、提高刺绣技艺水平。她期待着自己学成归来之后能够将这项技艺教给更多的人,从而为传承本民族的刺绣文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她知道,传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没有一棵树木就没有整片森林,她相信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在一起就是传承道路上的一大步。  

 

 

学员正在接受回访小组的采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裁缝也需要不断挖掘新的灵感和素材。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表示,她计划在裁布制衣的过程中加入刺绣元素,让传统的刺绣技艺与现代的布料、款式相结合。这样一来,就能使快要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刺绣重新回到鲜活的现实生活。这不失为一次尝试,更像是一次冒险——就像一个步入古稀之年的老太太要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新潮的事物固然会给传统带来一定冲击,但我们坚信,创新会促进传承焕发新的生机。  

 

 

 

回访小组成员与学员一家进行交谈  

 

政府的政策亚克西  

离异之后,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带着自己的儿子和父母住在了一起,真正过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本着“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优先、南疆四地州优先、贫困群体优先”的原则,南疆三地州率先施行了免费教育政策,免费教育政策普及面从2002年的普及学前教育一直扩展到2018年的实现15年免费教育。因此,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9岁儿子不仅不用学费,也不用交教材费。虽然省下的钱不多,却让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目前,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的儿子在村里小学上一年级,她对回访小组成员说道,因为年龄还小,儿子的国家通用语水平不太好。如果有机会,她还是希望儿子可以去大城市上学,并好好学习国家通用语,看看外面的世界。  

提及自己当初在乌鲁木齐单打独斗的日子,虽然收入不低,但是却显得异常辛苦。正是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她才拥有了这间占地200平方米、配有10台缝纫机的合作社。不仅如此,村政府还从援建省份给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拉来了不少校服订单。和其他订单不同,校服订单相对稳定,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基本收入,从而确保她和其他8名姐妹家庭的基本生活。今后,她希望能从内地购买时新布料,并系统学习刺绣技艺,将校服上的校徽用刺绣的形式呈现出来。即便价格会因手工刺绣的加入而上涨并影响订单,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仍然希望能够保留一针一线的手绣技艺所能带给人的温暖。  

刺绣技艺亚克西,政府政策亚克西,希望合作社的明天依旧亚克西。这是阿依沙木古丽·沙地克的梦之所盼、心之所想,也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美好明天。   

刺绣传承离不开具体的人、具体的物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此次南疆之旅,回访小组近距离了解到非遗传承人群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状态,还进一步了解到南疆非遗刺绣的发展状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项目组成员仍愿秉承初心,继续前行,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为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访小组成员与学员合影留念  

 

注:由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研培项目组供稿,版权归中心项目组所有,禁止转载。  

关闭窗口
学术活动  
培训动态 更多>>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项目... 05-21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项目... 05-12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项目... 05-14
· ​一“线”相通 全“新”全意:新疆... 09-05
· 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成果... 09-04
· 云端赏绣·远去的牧歌 07-18

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666号新疆大学(校本部)科技楼
邮编:830046